博客年龄:18年7个月
访问:?
文章:1008篇

对缺失的求证

2017-03-26 22:47 阅读(?)评论(0)

爷爷生于1928年。

遗憾一件事,没有按年来仔细问问在每个大事件发生时,作为小人物的他,在经历什么。比如:1949年,当一个新政权建立之时,21岁——正风华正茂的爷爷在做什么。其实,后来的我能通过事实推演知道的是,三年后,1952年10月29日(农历),24岁的爷爷生下了我的父亲。那是他的第一个儿子,后来,他先后生下了4-5个孩子,两男三女,据说也有过夭折的,是饿死的。这些事,在家族里都没有细细的探究和求证。

再后来,爷爷的大儿子,在28年之后,1980年生下了他的第一个大孙子——我。而他的大孙子直到他2006年去世,也没有为他生下一个重孙子,这是爷爷意料中的事,应该也没有什么缺憾。

大多家族生命和记忆通过传宗接代得以延续,而能往前数一百年,仍能清晰记得很多细节的事的人和家庭很少,尤其是对草芥一般的小家庭和小人物更是湮灭快到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们在重复和延续之中,传承着基因和相貌,甚至是家族性格,然而,确定一个家族痕迹的载体和具体呈现,少有人注意和重视过。

出生、活着、活过,然后等于没有来过一样。

爷爷亲弟兄三个,排行老三。不知道1945年当二战胜利时,躲过抓壮丁没有参军、17岁的爷爷会不会一直惦记着被抓去壮丁的老二是死是活。能知道的是,爷爷一直到79岁去世时,都在念叨他有个二哥被抓去做壮丁,当天骑着大马胸前戴着红花光荣地去参加队伍,然后,就再无音讯,身在何处,生死不知。甚至,还错觉猜测他二哥是不是跟着老蒋去了台湾。谁知道呢?

有些事是根本无法回忆和求证的,现实生物都是靠空气、水分和食物养活。

爷爷识文断字,在那个年代熟读三国,能讲各种三国故事,后来做工人,生性不爱争,也算半个文化人。问他当年是怎么和奶奶结婚的,似乎是娃娃亲,结婚那天,爷爷躺在临终的病床上也笑着和我说起当年的点滴细节,也算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只是,奶奶常年下地做活争强好胜劳累成疾。在我有记忆的时候,奶奶就是常年腰疼、腿疼得了关节炎,经常干不了重活经常要卧床静养。爷爷在带着孙子、孙女长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照顾奶奶。不知道爷爷对奶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但是可以推演的是,从我1987年7岁上学能记事,直到1997年初奶奶去世,爷爷常年围着病床上的奶奶。这10年是我和爷爷奶奶最为亲近的10年,也是奠定爷孙关系最为核心的10年,睡在一个被窝里,朝昔相处。再往后,很多个10年,似乎很难再复制同样的隔代情感。这应该是上天恩赐的最好的童年时光,让我和爷爷奶奶有着最深的亲密关系,而对父母却没有那样亲密的情感。记得一个细节,父母晚上回来,偷偷抱我和妹妹去他们房间睡觉,我俩醒来发现后,会哭着跑回爷爷奶奶的被窝。

经历和记忆确定了情感。

再后来的近10年,1997年奶奶去世之后到2006年爷爷一个人生活9年之后去世,这9年时间,爷爷的内心和生活似乎得以释放和放松。家里没有了病人的负担,爷爷揣着5个子女家的钥匙,租了一套单元房,开始到公园里溜达、听戏、甚至想开始新的情感生活。很多问题作为孙子没法深问,只是,听说,爷爷当年是想过开始自己的一段生活,但是在子女们的不支持中不了了之。

在外读书、工作、恋爱的那些年,我每次回家见到爷爷,爷爷总是拉着我的手亲热地说得没完没了。不过,在热闹之后,也能捕捉到爷爷因为吃不好、或身体不舒服、生病等原因导致情绪上的低落和不快。爷爷喜欢找隔壁的一个聋子老头(听力不好),俩人坐在客厅,把录音机的声音放到最大,满院子都是他们喜欢听的豫剧,俩人听得有说有笑。不爱听戏曲的我们,总是让他把声音放低些,嫌太吵。爷爷去世之后,之前不怎么爱听戏的父亲,开始在车上、家里随处放的都是戏曲。

然后,又10年过去了,不知道留下来了些什么。只是,已记不清很多当年发生的事情。只能把当年不经意抓拍的照片放在客厅柜台上,靠一点点细节和故事去推演当年爷爷的情感和心理,或许,我偶尔能猜对一点他当年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不过,缺失却已经注定是恒久的了。
 
  最后修改于 2017-07-21 17:04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近日琐记 下一篇:讲故事的人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